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区域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强调要“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同时,报告还提出“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
对区域发展而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哪些新的信号?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县域经济的表述是“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
“县城是融合城乡的一个关键点。”山东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教授董彦岭对经济导报记者说,“未来城乡融合发展,县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载主体,它能够缓解大城市的压力,有效衔接城乡。”
在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方面,报告还提到,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畅通参加社会保险渠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董彦岭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都市圈未来是区域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增长级。”
他谈到,现代经济实际上呈现出点状发展的格局,城市群聚集了大部分的人口和产业。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大城市或城市群在整个经济中的引领作用会越来越强,体现出聚集发展的效应。
“像山东比较典型的是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现在,山东还提出了要加强济南、青岛两个都市圈之间的协同联动,来提升都市圈的能级,实现相互赋能、协同发展。”董彦岭说。
山东的国家级都市圈已经快速扩容。就在去年3月份,山东省政府发布了《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加上之此前落地的青岛都市圈,山东已经拥有两个国家级都市圈。去年年底召开的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省内加快构建“两圈联动、三核引领、陆海统筹、全面发力”的发展格局。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了要“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经济大省挑大梁”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
在区域战略层面,报告强调要“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董彦岭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全国三大经济增长极——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从山东的角度来看,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也已成为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山东在内部强调都市圈的协同发展,而在外部,则要着力推动与京津冀、长三角的对接。
“京津冀和长三角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人才资源和资金资源,各类要素高度集聚。未来,如何充分借力,对于山东的区域发展也是很重要。”董彦岭认为。
山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上聚焦用力,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加强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协作。省内加快构建“两圈联动、三核引领、陆海统筹、全面发力”发展格局。
就在上个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深度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提出六个方面重点任务,围绕协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提升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协同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协同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平台、项目,以点带面促进全方位深度对接。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大省挑大梁”已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
“这对山东来讲意义比较大。”董彦岭对经济导报记者说,“从2024年的表现来看,山东的经济发展较为亮眼。山东的发展潜力、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等实际上是有其自身优势的,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潜力。要“挑大梁”首先就是在改革开放方面迈出比较大的步伐,同时将实干、巧干、创新干紧密结合”。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推动产业有序梯度转移。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
海洋经济的发展也是重点之一,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