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聚力项目提升 开创强省会建设新局面”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8场,邀请济南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污染防治工作的情况。
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钱毅新介绍,2024年,济南市PM2.5浓度36微克/立方米,PM10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未剔除沙尘口径)66.7%,新增加30个优良天,均达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
“天蓝”的底色更加鲜亮,48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完成源头替代,提前完成省定1842台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任务,全市31家企业完成环保绩效提级,数量并列全省第一。
“水清”的成效稳中有进,强化水污染隐患排查整治,消除水污染隐患350处,推动完成北大沙河、锦水河“一河口一湿地”建设,全市16处城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00%达标,水环境质量指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小清河(济南段)水质改善工作获评全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土净”的底线持续守牢,完成212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加大14个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力度,完成201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对105处已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实施长效管控,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出台美丽济南建设实施方案,累计获评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个,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居全省前列。注重系统治理,开展黄河流域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对217处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开展溯源整治。
加大保护力度,连续8年开展“绿盾”强化监督行动,对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破坏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完成29个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破坏问题线索的核查和整改,建成运行济南市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完善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合作机制,排查整治各类环境安全风险隐患948个、辐射安全隐患问题590项、工业固体废物问题2569个,对18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解剖式”现场检查,全市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打造省级“无废细胞”187个,“无废城市”建设在省评估中获“好”等次。
全市生态质量保持稳定,濒危物种黄河刀鱼再次现身黄河流域济南境内。
钱毅新表示,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以“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为主线,深挖减排项目,实施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推进产业集群治污水平提升整治。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全流程综合治理,创建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源头替代试点项目。持续巩固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扎实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监管。强化重点区域精细化管控,精准科学应对重污染天气,指导企业开展环保绩效等级提升。
实施重点河流“一断面一策”精准治理,清单化、责任化推动水质改善。开展冬春季枯水期和汛期重点时段的水质保障,持续推进全市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推进小清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及精细管控试点。扎实开展入海河流总氮治理。
严格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推动抓好农村环境整治,严格落实农村黑臭水体巡查及管护工作制度。
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督,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切实筑牢安全底线。做好环境安全风险防范和各类突发事件的环境应急处置,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完善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和优化布局,常态化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和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增强生态环境领域安全水平。
加强固体废物监管。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持续创建“无废细胞”。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全过程闭环管理,严防非法倾倒、违法利用、违法处置。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