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连基金公司都在购买自己的基金,我准备跟着买点,毕竟基金公司购买的肯定是自己的明星产品。”近日,投资者宋磊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宋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近段时间广发基金等30多家基金公司相继发布自购公告,投资旗下权益类基金,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自购不仅体现了对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还将自身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紧密相连,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信心。“理论上来说,这种‘抄作业’式跟风基金公司买基金是可以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投资者应关注基金经理业绩、费率结构、持有期等因素,不能只看自购行为。”济南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高级规划师李娜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基金公司频频自购
据媒体报道,今年前2个月,已经有32家基金公司自购基金产品,合计金额达7.27亿元。
3月1日,广发基金发布公告称,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公司投资管理能力的信心,广发基金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拟任基金经理将共同出资不低于1000万元认购广发同远回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广发同远回报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是一只新发行的权益类基金,该基金在3月3日正式发行,最低募集金额为2亿元人民币,首次募集规模上限为50亿元人民币。
此前,华泰柏瑞基金发布了关于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旗下权益基金的公告。华泰柏瑞基金表示,公司在符合基金申购限额政策的情况下,运用固有资金投资旗下华泰柏瑞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发起式联接基金,累计投资1000万元,并承诺至少持有1年以上。
此外,永赢基金也公告称,拟于永赢锐见进取混合募集期内出资1000万元认购该基金A类份额。
李娜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在基金市场上有不少的基金管理者会持有自己管理的基金,如工银沪港深精选混合A的管理人持有该基金份额占基金总份额比例为1.95%。
在李娜看来,基金公司自购是一种将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的利益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的行为,是一种向市场传递信心的方式。未来会有更多基金公司开启自购模式,这种模式为市场注入了增量资金,增加了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强化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任,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号。
“抄作业”式投资靠谱吗
宋磊之所以说要“抄作业”式跟风买基金,是因为在他看来,基金公司对旗下产品的信心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和投资该产品。
“市场上这么多基金,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不如直接‘抄作业’投资,总比自己选择强一些。”宋磊说。
实际上,不少投资者都持有这种看法。对此李娜表示,理论上说,这种“抄作业”式跟风基金公司买基金是可以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基金公司自购行为作为市场的重要信号确实传递了部分积极信息,但其是否值得投资者跟随需结合自购动机、市场背景及具体基金情况综合分析”。
李娜告诉经济导报记者,部分基金公司自购还存在营销噱头、信息不透明、赎回风险等问题。例如有基金公司自购是为了应对投资者的质疑,而且1000万元的自购还要分成100次定投完成,显得没有多少诚意。“基金自购也并不意味着盈利,投资者同样需要建立长期投资的理念,客观判断基金公司自购的现象,并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作出合适的判断。”
一家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张彬也不建议投资者跟着基金公司自购来投资基金,“基金公司自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投资者理性看待,并深入了解其背后产生的原因,更多地关注市场行情。”张彬认为。
张彬表示,与其盲目跟风基金公司自购,不如优先选择长期业绩稳健、管理团队透明的优质基金。“如今年年初我推荐了几只权益类基金,从现在的收益看还不错,有只基金今年前2个月的收益就达到了15%。”
在张彬看来,今年AI仍是市场中长期主线,以AI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中期趋势仍将持续演绎。“建议投资者多关注投资科技类的基金。”

不要盲目跟风自购热点
基金公司自购行为既有积极意义,也存在潜在风险。投资者可将其作为筛选基金的参考指标之一,但需结合产品长期业绩、管理团队能力及市场环境综合判断。对于普通投资者,建议优先选择信息披露透明、持有期长且与自身风险偏好匹配的基金,而非盲目跟风自购热点。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