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消协对外公布了个人信息保护消费体验调查报告。为防范化解消费领域个人信息安全风险隐患,该调查主要围绕相关企业、机构等过度、强制、诱导收集和存储、使用个人信息方面情况开展,并对用户数量大、与生活密切相关、消费者投诉较多、发生违法违规行为造成危害程度较大的应用系统开展沉浸式消费体验。本次调查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枣庄、济宁、临沂、东营、聊城10市为主,并覆盖全省16市,共完成消费者调查问卷6403份,完成消费场景线下体验120次。
调查中发现,企业对数据收集和使用的透明度不足、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是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调查显示,有48.18%的消费者表示,企业对数据收集和使用的透明度不足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42.15%的消费者认为最大挑战是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32.66%的消费者认为最大挑战是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违规成本低;23.35%的消费者认为最大挑战是技术手段更新迅速,安全防护难以跟上;13.29%的消费者认为最大挑战是跨境数据流动中的监管难题。
另外,消费者遇到过的涉嫌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的情况,主要有扫码缴费时要求填写手机号和姓名等联系方式、在线购物时强制要求提供身份证号和银行卡,以完成订单、社交平台在注册时强制要求验证身份信息或面部信息等。有56.29%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扫码缴费时要求填写手机号和姓名等联系方式;47.10%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在线购物时强制要求提供身份证号和银行卡以完成订单的情况;39.95%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社交平台在注册时强制要求验证身份信息或面部信息的情况。
调查还发现,超过七成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泄露的主要渠道有公共场所、网络购物/快递物流、社交媒体等。其中,有60.53%的消费者表示,个人信息可能是从公共场所(如Wi-Fi、扫二维码、下载陌生APP)泄露出去的;44.42%的消费者表示,可能是从网络购物/快递物流泄露出去的;40.26%的消费者表示,可能是从社交媒体泄露出去的;22.85%的消费者表示,可能是从教育/校外培训机构泄露出去的;10.95%的消费者表示,可能是从房产中介泄露出去的。
消费者最常被泄露的个人信息主要包括手机号码、电子邮箱、家庭住址和工作单位。有57.24%的消费者表示最常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是手机号码、电子邮箱;45.62%的消费者表示最常被泄露的是家庭住址、工作单位;39.56%的消费者表示最常被泄露的是姓名、身份证号;29.70%的消费者表示最常被泄露的是银行账号/支付信息;18.48% 的消费者表示最常被泄露的是社交媒体账号信息;11.56%的消费者表示最常被泄露的是网络浏览记录、购物偏好。
在消费场景沉浸式体验过程中发现,部分商家存在过度搜集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的情况,部分手机App存在监听行为等。体验发现,部分门店的点餐系统首先弹出加入会员提示窗口,只有加入了才能开始点餐;在手机上安装App时,会弹出界面,让消费者选择性别、年龄、感兴趣的方面等信息;在商店购物时,加入会员则需要填写姓名、性别和生日等信息;在使用文化场馆公众号进行入馆预约时,需要填写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等;个人首次使用某快递公司发送快递时,需要扫描身份证;另外,到售楼处或中介公司看房,需要留存手机号;有时与周围人谈论过某个话题或产品后,就有不少App会向消费者推荐此类产品。
山东省消协建议,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细化个人信息使用搜集规则和处理标准。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执法力度,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监管职责,设立专门的信息执法部门,加强执法专业性和执法力度。进一步细化个人信息使用搜集规则和处理标准,通过分级分类的方式逐步建立具体可执行的标准,为身份数据、行为数据、特殊主体数据确立不同的保护标准。对信息收集方分级分类,明确收集权限。
山东省消协呼吁信息搜集主体依法依规搜集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按照规定和权限搜集消费者个人信息,不过度搜集。搜集个人信息时主动提示消费者并征得消费者同意,不使用违法违规手段获取。不随意传播或泄露消费者个人信息。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王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