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新的表述引发关注——投资于人。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一直以来,我国对于社会民生的投入都占支出的“大头”,近年来财政资金民生支出逐年稳步增加,民生含“金”量持续提升,成色也越来越足。
随着“投资于人”首入《政府工作报告》,未来,财政资金的流向将更加精准高效,切实做到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花在老百姓身上,花到老百姓的心坎里,花到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真正需要的地方。
纵览政府工作报告,惠民利民的举措涵盖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诸如,在生育政策方面,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在教育方面,提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在增收方面,提出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在看病就医方面,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5元、20元、30元……一个个惠民标准的提高,一条条利民举措的推出,回应的是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起于民生,落于民祉。
投资于人,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破题关键。说到底,就是政府的钱花给老百姓,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展现出投资未来的战略眼光。把钱投资在人身上,才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热词”一直在变,民生一直在线。“民生为本”是全国两会不变的底色。从政府工作报告细致入微的民生部署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其背后早已有无数具体实践在支撑。既持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也重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既通过减税降费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完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敢消费;既解决“银发族”的养老难题,也为“Z世代”创造发展空间……这些“既要”“又要”,不仅是投资课题,更是发展命题。政府工作报告将婚嫁、生育、教育、就业、就医、住房、养老等进行通盘考虑,让“投资于人”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诚如网友评价:这一刻,“人民至上”具象化了!
从“流水线上的双手”到“创新工场里的大脑”,从“人口数量优势”到“人力资本红利”,“投资于人”的战略选择正在重构中国发展方程式。当两会代表热议“银发经济”背后的适老化人才培养,当“技能薪酬指引”激发千万产业工人自我增值,这场关乎14亿人的深度投资,终将在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上书写最具温度的答案。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