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多家酒企已对核心大单品实施停货措施,而春节后,这一控货挺价的趋势仍在延续,包括汾酒、泸州老窖、今世缘、习酒等众多知名企业也纷纷发出产品停货通知。
经济导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此次多家酒企停供的背后,一方面是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大,另一方面是为了挺价。
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酒企通过控制市场投放量将有效缓解供需矛盾,避免价格的大幅波动,这种自我调整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白酒行业正步入新一轮的调整转型,其间产能的持续增长与市场需求放缓之间的冲突愈发显著,已成为行业亟待破解的核心难题。今年白酒行业的竞争格局将更加白热化,品牌间的较量将更为激烈。”白酒行业分析师胡宝利分析。
库存压力大
“没想到,今年开年就有酒企下发停货通知,而且这种停货潮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济南康泽酒水批发负责人康明泽近日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波停发的都是好酒,有些酒企停发是因为产品要升级换代,有的就是为了控货保价。”
胡宝利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每年年初是酒企停货的高峰期,其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对产品进行提价,同时促进经销商提前打款拿货,最终实现一季度业绩的“开门红”。但随着白酒进入深度调整期,在渠道库存过高以及产品价格节节走低等影响下,今年初至今的白酒停货给市场传递出与过往不一样的信号,其中控量保价成为市场主流趋势。

“每个月酒企都会压任务,资金压力很大,为了回笼资金只能低价促销。”康明泽告诉经济导报记者,现在白酒生意很不好做,同行都积压了大量库存,占用资金很大,一些白酒品牌的价格倒挂严重。
另外一位白酒经销商马国强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春节过后,白酒的价格有所回升,但马上要进入白酒消费淡季,销量没有回升多少。“你知道春节期间白酒的价格低到了什么程度?八代普五在线上平台的售价最低到了807元/瓶,两瓶装促销价低至1598元(折合每瓶约799元),国窖1573的价格低至780元/瓶。”
“你别看我店里现在库存的白酒只有十几箱,但春节期间店里有几百箱白酒。”一家酒水公司的总经理李印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受多种因素影响,经销商卖酒速度追不上酒企的压货速度,渠道上压的货就多了。除了大仓里有800万元的存货外,现在还有近百万元的回款,压力比较大。”
李印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近年来,经销商去库存压力较大,为了加快去库存,不少经销商把厂家给的优惠折算进去,把售卖价格打低。“我把酒企给的各种优惠都算进去,一瓶最多加一点儿利润,得让资金转起来。”
在采访中,一位济南市民表示,从去年12月份开始,原本很紧俏的茅台酒除了500毫升的飞天茅台外,像50毫升、100毫升、200毫升和375毫升的飞天茅台都很容易买到。就拿100毫升的飞天茅台来说,以前只能在i茅台上定点抢,一天还只能买2瓶,现在甚至可以整箱购买。“前几天我在一家经销商处买了几瓶200毫升的飞天茅台,其中有几瓶还是2016年和2017年生产的酒。”该市民说。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与2023年同期相比,2024年上半年有超60%的白酒经销商和终端零售商表示库存增加,超30%表示面临现金流压力,超40%表示倒挂加剧,超50%表示利润空间缩减,渠道库存已到了“不得不去”的地步。
酒企“稳”字当头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25年酒业市场走向预测,自2025年开始,茅台、五粮液等高端白酒品牌选择了更为谨慎的市场策略,这背后反映出酒企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
在胡宝利看来,酒企停货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在库存压力下,市场价格承压,通过停货减少市场供应不仅可以缓解库存压力、稳定产品价格,还能够将供过于求的局面调整为供不应求,从而维护品牌,尤其是高端品牌的形象。“这种自我调整,实际上是在为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打基础,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市公司年报中也可以看出,酒企库存压力也很大。截至3月5日,A股市场上已有9家白酒上市公司公布了2024年的业绩预告,在这9家公司中,以归母净利润增速的中位数来衡量,平均下滑幅度达到了55%,其中有5家企业的利润出现了下滑。
而从上市酒企2024年三季报看,20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的存货总和为1363.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2%。其中,存货金额超百亿元的有5家酒企,最高的是贵州茅台,存货金额为482.25亿元,其余4家的存货金额都不到200亿元。20家白酒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平均高达867.85天,其中7家超过1000天,占比35%。这表明终端销售面临较大压力,库存消化速度缓慢。

面对行业压力,各大白酒企业纷纷调整发展策略,平衡“供需”关系成行业共识。 茅台方面强调通过强化渠道协同、增强消费触达来解决好“供需适配”问题;五粮液采取“减量+直配”组合拳,以解决量价关系;泸州老窖则从渠道思维转向消费者思维,注重品牌塑造和消费者培育,而非单纯的渠道压货;钓鱼台提出调控市场存量,以稳定价格体系。
胡宝利认为,白酒行业正步入新一轮的调整转型阶段,供需矛盾愈发显著,今年白酒行业的竞争格局将更加白热化,品牌间的较量将更为激烈。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唯有那些能够敏锐捕捉市场变化、持续推动创新的企业,才有望实现稳健发展。

白酒停货治标不治本
停货潮是行业调整期的“镇痛剂”,但白酒企业需跳出“控量—压货”循环,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长期价值创造。通过产品创新匹配分层需求、数字化重构渠道效率、场景化激活消费体验,才能在存量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增长。未来行业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唯有兼具品牌势能、数字化能力和用户运营思维的企业,方能引领新一轮周期。还应加速产品结构优化、渠道模式创新和消费场景拓展,从“厂商博弈”转向“消费者价值创造”,才能真正实现从“周期波动”到“稳健增长”的跨越。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