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想到原本‘稳如泰山’的低风险理财产品竟然也亏钱了。”济南投资者张玉锦对于理财产品出现浮亏有点接受不了。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投资者开启了“比惨”模式,有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其所持的产品近一个月已亏9.55%(年化),另一位投资者也晒出近1个月已亏8.55%(年化)的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多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债券类资产等。从2月份开始,债券市场出现了一轮明显调整,对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产生了冲击。
每天亏十几元
张玉锦告诉经济导报记者,此前她一般将攒下的工资奖金存成银行的定期存款,随着存款利率的走低,又转投了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
今年1月份,张玉锦选择了某国有银行的一款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投资金额为5万元。截至3月24日,该产品已经浮亏约165元,5万元的投资金额变成了49834.9元。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该款产品的介绍页面显示,产品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在3%以上,远超银行存款产品的年化利率,而且是PR2级别。PR2级别意味着虽然理财产品不保障本金,但风险较低,本金和收益受风险因素影响较小。
令张玉锦意外的是,买入该产品后不久其收益开始转负,本金出现浮亏,“最近一段时间,每天亏损额度从几元到十几元不等”。
市民高娜购买的一款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近一个月也出现负值。“前段时间该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还在3%左右。”她告诉经济导报记者。
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晒出了其所持的产品近一个月已亏9.55%(年化),另一位投资者也晒出近1个月已亏8.55%(年化)的产品,还有的投资者称已亏七八万元。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债券市场调整,不少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出现回撤。”银行业分析师张鹏博解释,“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以国债、高等级信用债、同业存单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近期债市剧烈波动,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会直接承压。”
据张鹏博介绍,债市从2月中旬以来持续调整,以债券为主要投向的债券型基金和固收类理财产品自然也跟着净值下跌。反映债市表现的指数中债—新综合财富(总值)指数2月13日—3月19日期间已下跌1.6%,纯债型基金净值则平均下跌了0.56%。
赎回还是持有?
在出现浮亏后,张玉锦想尽快赎回理财,但是该产品最短持有期是90天,目前还未到开放期,她只能等待。
“我现在纠结赎回还是持有,如果赎回的话本金亏损有点不甘心,而且赎回后再把钱投向哪里我也不知道;如果继续持有,担心还会亏钱。”张玉锦说。
不过高娜却表示将继续持有,“市场调整期所有银行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普遍会出现亏损,目前没想过赎回止损,会继续持有。”
“和2022年的赎回潮相比,此次赎回的投资者少了不少。”济南一家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范金兰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在理财市场经历过几次波动后,不少投资者抗风险能力有所提升。
范金兰认为,从历史数据看,债券市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短期的波动并不影响长期的投资价值。因此,对现金要求不高的投资者可考虑继续持有,以待修复。但如果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可考虑在合适时机赎回,避免进一步损失。
对于后续债市情况,中欧基金方面表示,债券市场的核心矛盾在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能否转向宽松。如果资金持续紧张,银行中期负债利率持续上行,就需要警惕债市明显调整的风险。
张鹏博认为,虽然不知道债市什么时候能止跌,但是风险已经释放不少。“经过这轮下跌后,债券性价比相比下跌前高多了。今年总体来说债市波动会比较大一些,担心风险的话可以买期限偏短的产品,可能波动相对小一些,也可以考虑一些‘固收+’产品,这类产品除了以固收类资产为主要投向外,还会通过配置债券以外的资产来分散风险。”张鹏博表示,如果风险承受能力较高,投资者也可以配置部分银行理财公司推出的权益类理财产品。

不要盲目赎回
当前亏损更多反映短期市场波动,而非底层资产实质性风险,投资者应避免因恐慌情绪盲目赎回,应结合产品说明书、资金安排及市场研判理性决策。若选择持有,需做好净值波动的心理准备;若赎回,则应优化后续配置方案,避免资金闲置。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